央媒:警惕“先用后付”小心欠下账单,开通容易关闭难,谨慎使用
央媒:警惕“先用后付”小心欠下账单,开通容易关闭难,谨慎使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收到一堆快递,却完全想不起来自己什么时候买的?最近,李大爷就遇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李大爷平时不怎么会用智能手机,有一天却莫名其妙收到了好几个包裹。他一脸茫然地问家人:“这都是啥呀?我没买过这些东西啊。”家人仔细一查,才发现是李大爷不小心开通了购物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下了单。这件事一传开,很多人对“先用后付”都多了几分警惕。看似方便的功能,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麻烦呢。
事件概述:如今的网购确实非常便捷,轻轻一点,商品就能快速送到家。“先用后付”这个功能从理念上来说似乎很不错,用户可以先体验商品,满意了再付款,下单过程简单迅速,无需复杂的密码或人脸验证。然而,实际操作中却问题不断。就像李大爷这样,对智能手机操作不熟悉的人很容易误触。而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有时候匆忙之间可能也会掉进这个“消费陷阱”。这种支付方式过于简便,一点就下单,既没有严格的身份验证,也没有明确的付款确认环节。而且,想要关闭这个功能还特别困难,入口难找。一旦开启,就像是被“套牢”了一样。这样的设计虽然方便,但却让人心里不踏实。此外,“先用后付”还容易让人超支消费。有的人可能只是把商品放在购物车观望,结果却被直接发货,账单不期而至。如果不及时付款,不仅会影响个人信用,还会带来经济压力。老年人容易因为不熟悉智能技术而“中招”,年轻人也不能大意,稍不注意就可能惹上麻烦。毕竟,技术应该是为了服务生活,而不是给人们制造困扰。
网友表示:有网友吐槽说,这个功能简直就是个大坑,一不小心就会买一堆不需要的东西。还有人认为,平台在设计功能时应该更加人性化,在开通的时候明确告知风险,关闭按钮也应该设置得更加醒目。另一位网友说,自己家的孩子拿着手机玩,不小心就开通了“先用后付”,买了个价格不菲的玩具,等发现的时候孩子都已经玩上了,让人很无奈。
写到最后:“先用后付”看似便捷,实则隐患重重。对于消费者来说,购物应该是理性的自主选择,而不是被技术所左右。要想让这个功能真正为人们带来便利,平台需要做到更加透明、贴心,不要设置那些让人措手不及的“小机关”。希望未来的网购能够在保持科技高效的同时,也充满人文关怀。
个人看法:“先用后付”功能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平台要多为用户考虑,尤其是那些不太擅长使用智能设备的人群。一方面,要加强对用户的风险提示和引导,让大家清楚地知道这个功能的利弊。另一方面,要优化功能设计,让开通和关闭都更加简便明了。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和谨慎,不要盲目跟风尝试新功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和经济损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消费环境,让网购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

“关都关不掉,真要崩溃了!”80岁老伯莫名被开通“先用后付”后包
“关都关不掉,真要崩溃了!”80岁老伯莫名被开通“先用后付”后包裹不断,淘宝京东“新玩法”被指“坑人”
导读
你有没有想过,电商平台上那些看似方便的功能,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少消费者的权益危机?就像83岁的孙老伯,在“双11”期间无意中被“先用后付”功能绑架,竟然要为自己没下单的包裹买单!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消费陷阱?快来看看这篇,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消费者警惕性的重要性
在电商平台消费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仔细阅读相关条款,避免误开通不必要的功能。否则,像80岁的孙老伯这样,最终不仅要承担不必要的费用,还可能面临退款难、退货难的问题。
教育与宣传对支付方式的影响
想要根治这种现象,仅仅依靠消费者自身的警惕性还远远不够。相关部门、商家等都应该加大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新支付方式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孙老伯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消费者的困扰
也就是说,不仅是孙老伯,其他消费者也会反映类似的问题。正因为电商平台在“先用后付”功能上做了,导致许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自动开通了该功能。并且,由于该功能设计得非常流畅,容易误触,消费者在操作过程中很难发现问题。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83岁的孙老伯在“双11”期间浏览淘宝网页后,意外收到未下单的包裹,发现自己的账户开通了“先用后付”功能。孙老伯当时就很纳闷,他根本就没下单,也没同意开通“先用后付”功能,为何系统自动就认定他下单了呢?
联系商家后,孙老伯得知,淘宝系统自动把他当成了下单并开通了“先用后付”功能,虽然他未同意,但却无法取消。更离谱的是,孙老伯如果想要退货,还需要承担退货运费。对此,孙老伯就很不满,他明明没有下单,也没有同意开通,为什么还要承担退货运费呢?
电商平台的责任与消费者权益
这个问题也困扰着不少消费者。新民晚报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设计得非常流畅,容易误触,而且缺乏明确的关闭通道。一旦开通,即使消费者要求关闭,该功能仍有可能不定期弹出并重新开启。
也就是说,不仅是孙老伯,就连其他消费者在使用电商平台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大家如果不小心点开了“先用后付”功能,即使后续操作中出现疑问,平台也有可能默认你是同意开通的。就算要求取消该功能,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对此,上海市消保委专职委员朱剑敏表示,“先用后付”属于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但目前电商平台对该功能的处理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默认开通。“先用后付”功能一经上线,就自动为大量消费者开通,即使消费者未同意,该功能依然有可能不定期弹出并重新开启。
二是提示不充分。电商平台在开通“先用后付”时,并未向消费者做出充分的说明,导致不少人都不知道该功能已被开通。
三是取消路径复杂。消费者如果想要取消“先用后付”功能,却发现找不到相关取消入口,即使通过客服要求取消,也常常难以如愿。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消费者就会选择放弃取消,从而导致“先用后付”功能继续生效,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费用。
消保委的建议与电商平台的未来
针对这种情况,消保委也提出了相关建议。电商平台应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开通“先用后付”功能,而不是默认为所有人都开通。
在开通过程中,平台应该提供清晰明了的服务协议,并向消费者充分说明逾期未支付的后果。
消保委呼吁电商平台应简化“先用后付”功能的取消流程,让消费者能够轻松、便捷地取消该服务。
在此之前,孙老伯又一次向客服提出了关闭“先用后付”功能的请求,但不久后,他又收到了一个包裹。打开一看,里面又是电商平台发来的商品,显示“先用后付”功能仍然在使用中。
就这样,孙老伯来回跑了几次,“先用后付”的陷阱也让他防不胜防。如今,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权益,更加关注其他老年人的消费安全。
结语
在电商消费的时代,保持警惕性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但光靠消费者自己可不够,平台和相关部门也得负起责任。希望大家在购物时多留个心眼,也希望电商平台能真正为消费者着想,简化流程,保护我们的权益。你们觉得这事儿该怎么解决?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