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3月4日讯 今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明确要求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此次教材的更改已经在今年春季学期学生手中的教材中有所体现,这种改变对于提升国民对抗战历史的认知和爱国之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日,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举办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新课程落实座谈会,邀请到了包含中小学校长、历史教师代表、业内人士及学生共8位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哈市继红小学副校长刘英楠:

寒假走进革命教育基地学生绘制“红色地图”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作为小学生,不忘历史,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刘英楠在座谈会上强调,爱国主义的教育意义重大,也正因如此,学校对一代代学生的相关教育一直没有停步。继红小学作为一所有着丰厚历史的学校,始建于1948年,前身是东北烈士子弟小学,后更名为继红小学,一直拥有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传统。无论是清明节的祭扫活动,还是参观烈士陵园等,都在点滴中向学生传递着一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刘英楠表示,虽然小学阶段对学生历史的教育并不多,但是这次更改教材,可以让孩子们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在内心形成认识。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恰逢教材中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学校便发起一项“红色地图我来讲”的假期实践活动,无论走到哪里,学生们都要去当地的革命教育基地看一看,并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革命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就这样,学生们的足迹遍布多个革命教育基地,大家在亲身体会后绘制出了一幅“红色地图”,在心中从小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哈市第17中学教学副校长兼历史教师马宁:

开学第一节历史课讲抗战史提高学生认知度

2日,马宁给7年级的学生上了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她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将教材中“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并不了解。这让马宁认识到,现在的中学生对抗战历史的认知度还有待加强,当即决定把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改为“十四年抗战”。于是,她用一节课的时间,向学生们讲述了抗战中的一场场战役、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可以说这既是一节历史课,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马宁也相信通过这节历史课,学生们会对抗战历史有所了解和认识。

马宁谈到,初中阶段教材涉及抗战部分出现在八年级上册中。历史教材中一个单元,用5个课时来讲述抗战历史。“可以说,历史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初中历史涉及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但是教材中提到的抗战历史始终是浓墨重彩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马宁强调说。

虹桥中学德育副校长刘琳娜:

爱国教育应融入到各个学科让学生内化于心

刘琳娜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而是贯穿到日常各学科教学及各种主题活动中去的。为了让全校师生深刻理解“十四年抗战”概念,学校通过主题升旗仪式、学生手抄报等方式,进行“十四年抗战”主题教育,让学生内化于心。

刘琳娜表示,今年春季学期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覆盖了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如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成为一个挑战。“不只是语文和历史学科,包括自然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都要转变认识,从而内化爱国主义教育。”刘琳娜说,在虹桥中学,除历史学科以外,其他相关学科也进行了不同程度、有所侧重的课堂渗透,如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部分课文涉及抗战题材,教师进行了十四年抗战概念、经过、历史意义的学习,按照新的要求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