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一诗非常有名。有名的不仅是此诗通俗平白,朗朗上口,更在于它的说理。

此诗只有四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以身在庐山看庐山,所处位置、观点不同,看到不同景象,但并非庐山真正面目,根源在于自己局限于局部地区,视野不开阔,看的不全面,所以没看到&34;真面目&34;的实际,告诉人们看人析事,不要只凭个人经历、体会,只局限于局部范围,个人立场。否则,很可能是主观片面,不是&34;庐山真面目&34;。

这包含的哲理是唯物辩证的。

这使我想到不仅我这样的普通人,还有作家、专家,犯主观片面错误的还不少,还自认为&34;真实&34;、&34;全面&34;、&34;绝对&34;。

我可举两例。

一是大作家莫言,他的成名作品的创作源泉,基本局限在小时经历:环境是自己的家乡,看到的是贫穷黑暗,感受的是孤独受欺。

饥饿孤独想象成了他创作之源。他虚构的&34;文学王国&34;高密东北乡,他这&34;国王&34;在那里呼风唤雨移山填海,说什么就什么,激情创作,包括他说过的&34;来自民间&34;的民间故事等等,基本局限在他小时家乡所见所闻(有一些真实),加上他的想象。

这想象,也非无中生有,他读了不少中外书,有&34;书&34;的影响。他又受福克纳等西方作家创作观的影响,比如作家可大胆撒谎,不仅小说可虚构、胡说八道,作家个人经历也可虚枸,想象也真实等。

他还认为过分强调作家深入生活,反会束缚作家创作。因为要生活真实,不便于&34;突破创新&34;,也就是想象、虚构、魔幻。他还举过谈恋爱的例子,谈过恋爱的人写恋爱,恋爱也就那么回事……。没谈过的人,才会把恋爱写得那么美好。

他又是要揭露黑暗,写出不同于中国一般作家的文学,是&34;四超&34;,写人性,要突破红色经典创作途径,走出一条能走向世界的文学。

说来说去,莫言都没有脱离他个人&34;局限&34;的立场、观点,主观片面还自以为是。

是获诺贝尔文学奖,但那评价(颁奖词)表示,小说历史是中国百年来去主流的片面黑暗史,更不是他说的如《丰乳肥臀》象征的历史还&34;更逼近历史的真实&34;。

难道因为是作家就可以以自己局部见闻加上主观想象说什么,就是什么;写什么就是真,成了神!

另一位是中国当代也有点名气的哲学家邓晓芒。

可,他不仅把&3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4;与四清、文革等运动等同,还一口咬定是&34;绝对强制&34;,是&34;欺骗&34;。知青下乡贡献不大,倒&34;偷鸡摸狗&34;,被农民称&34;日本鬼子&34;。

这还不算,还一口咬定那些上过山下过乡的知青回忆那段&34;自愿上山下乡青春无悔&34;的岁月,是&34;撒谎&34;,是在&34;欺骗&34;现在青年人。

他&34;十足&34;的理由,就是他也是知青,他的经历、他的感受。

也就是说,他说&34;岭&34;就岭,是&34;峰&34;就峰,是高不是低,他看到的就是&34;庐山真面目&34;。

我国当代哲学家,也应懂唯物辩证法吧。

承认他说的都&34;真&34;,也是他个人。有什么理由能代表他人、代表全体,难道因他是哲学家就成&34;仙&34;。

我说这两例,并没否认他们说的有真,只是片面。在别人的立场、观点看到的,峰岭高低与他们又不同,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当然,别人也有以&34;身在庐山中&34;与他不同的所见所感,如去强加别人、代替整体也犯同样错误。

看人析事要客观,也要全面,需实事求是分析论证,得出理性的结论,防止当局者迷。

比如小说,本就有夸张、虚构,不是历史。带有情感倾向,赞颂难免粉饰,揭露难免抹黑。凭什么&34;揭露&34;就&34;逼真&34;,就当历史现实的&34;真实反映&34;,歪曲也真实?

比如当年上山下乡,当然有很多弊端,现在也不会搞那&34;运动&34;。但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的政策,有它一定的作用。同时,当年上山了乡并非都是强迫、欺骗,自愿更多。

知识青年有很大贡献,成为&34;偷鸡摸狗&34;,农民称为&34;日本鬼子下乡&34;极少。大多与农村干群关系好,′接受教育锻炼以后上大学、回城做工人等,很大一部分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家建设主力军和骨干。

我这读后感只是我个人读后感,也只是基于&34;人的认识上&34;的分析。不是分析故意颠倒是非黑白的攻击,那不是认识问题。

(下图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