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号,英国《金融时报》一记重磅炸弹,让全球的目光再次

引言

10月7号,英国《金融时报》一记重磅炸弹,让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乌克兰。基辅方面正秘密商讨用土地换取和平或安全保障,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转折。一边是泽连斯基的“绝不退让”,另一边则是“割地求和”的现实考量,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正文

金融时报的这则报道,就像是一枚深水炸弹,瞬间搅动了整个国际舆论场。乌克兰政府的立场从坚决恢复1991年边界线,到如今考虑割地求和,这变化之大,让人不禁怀疑,泽连斯基是不是在做一场梦。但现实往往比梦境更加残酷,乌克兰的军事实力和西方的支持已经到了极限,继续硬抗下去,恐怕只会让国家陷入更深的泥潭。

俄罗斯的战术,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磨”。他们不急不躁,像曾国藩说的那样,“打呆仗、结硬寨”,一点点蚕食乌克兰的领土。这种战术虽然不够“精彩”,但却异常有效。它不仅消耗了乌克兰的军事力量,也让北约的援助变得越来越谨慎。毕竟,谁也不想看到自己的武器和士兵在无休止的消耗战中白白浪费。

但问题来了,泽连斯基的割地求和方案,真的可行吗?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已经占领的土地?这就好比一个人辛辛苦苦种了一片果园,怎么可能因为别人一句话,就把大部分果实拱手相让?泽连斯基的设想,更像是在绝望中的一丝希望,而不是现实的解决方案。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大选临近,犹太移民潮涌向乌克兰,这些因素都在悄悄改变着局势。犹太人的移民,不仅仅是对安全的追求,更是对未来的布局。他们不会允许乌克兰的战火波及到自己的新家园。因此,西方媒体的报道,更像是在试探各方的底线,为可能的停战铺路。

结语

这场战争的变盘节点似乎越来越近了,但真正的和平之路还很长。泽连斯基的割地求和,真的能换来长久的安宁吗?还是说,这只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

曝乌方正闭门讨论“出让部分领土”

如果西方大力支持乌方,那他们肯定能赢得战争。

但这种支持一定要迅速并加大力度,才有效。

以西方提供的炮弹为例,他们每年提供的155炮弹不到100万发,这根本不能让乌军形成炮火优势,甚至不能和俄方持平。

一方面是其他世界主要炮弹生产国不愿意将炮弹卖给西方,再由他们交给乌克兰,那样会得罪俄罗斯;另一方面则是西方自己生产的炮弹太少了。

但最近西方的炮弹生产正在赶上来。

以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为例,自俄乌冲突以来该公司不断为提高 155 毫米火炮弹药产量而进行的投资。

产量也由最初的每年7万枚,达到最近的年产接近70 万枚 155 毫米炮弹的能力。

并计划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内将产量提高到110 万枚。

再算上美国和英、法的炮弹产量,在此后将使乌方形成对俄的炮弹优势。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时间,要在乌方倒下之前援助他们,否则生产再多的武器弹药也没有用。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留言评论。

曝乌方正闭门讨论“出让部分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