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这一句话自唐代以来就被流传了千年,一直深深印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崇高的信仰与精神支柱。
历史背景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最早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当时,唐玄宗率领大军出征,遇到了突厥的侵略。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唐朝疆土被侵略的愤怒,写下了这句慷慨激昂的话语。后来这句话被广泛应用在国家的行政指导方针上,成为了中国文化里的传统名言,堪称民族精神的代表。
意义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意味着中国人民反对任何侵略和敌对行为,无论敌人来自何方,都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击。这句话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它是中国人民对祖国和民族最深刻的爱。
现实意义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也是依据现代国际法的原则,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和领海权益的原则。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领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必须保持强大的国力和决心,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但同时也必须坚决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以确保万无一失。
如何实现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拒绝被侵略的强烈自豪感和对心胸广阔的文化自信的表现。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需要综合运用外交、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力量。在国内,我们要加强国防建设,完善力量体系,不断提升国家安全水平。在国际上,我们要坚持公正、合理、恪守国际法和国际行为准则,推动合作,化解分歧。只有做到坚定不移,不放弃,才能凭着这种信仰和精神,使“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成为实际行动的基础。
结论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纲领和民族魂。中国人民要不断继承和弘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只有在这种精神的激荡和抱负的鼓舞下,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美好的梦想。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