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未勒归无计

中国古诗词里有很多充满情致的赞美之词,其中又以《长恨歌》最著名,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文化的一宝。其中有一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更是动人心扉,让人忍不住感慨那不幸的历史,那绝望的宿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那种无法作策无从回天的感觉不由留给我们深深的印象。

燕然何处勒?

据史书记载,燕然山(今北京燕山)是中国古代兵戎必争之地,历史上数百次的战争都在此展开。无数的英雄豪杰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诗是写在隋炀帝被杀害之后的哀悼之作。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个皇帝。因其不仁、不义,挥霍光宗耀祖、残暴无道、操纵民心等,受到人民的强烈不满。

大隋江山走向疆亡

隋朝虽然短暂,但在我们的历史上占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自阳坊起兵,随着杨广登基,南北统治者重新联合,陆续平定了各地的叛乱、扩张了国土。隋文帝和隋炀帝统治时期,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各地开发土地,绿色环保,科教兴盛,艺术繁荣。但唯独隋炀帝追求奢华,挥霍所有国之良田,大兴土works,致使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接踵而至。政府外退步部会议执政纷争不断,重要将领之间的争斗也不时发生。到了隋炀帝的末期,“结党营私”的豪强势力盗墓掘坟、祸天乱地,导致混乱不堪,士兵离心离德,内外交困,这就成为隋朝瓦解的导火索。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害,隋朝走向疆亡。周代结束,唐朝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历史寓意

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它留下了太多的可贵信息,提醒后代不犯前人的错误。燕然未勒,是告诫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生动寓意。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对历史和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探寻经验和教训。而在当今这个世界里,也正有很多难以预料、棘手的问题。历史上的失败和教训,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良好的参考路径,也促进着我们深入思考,告诉我们宝贵的启示。

总结

“燕然未勒归无计”,尽管这是掩卷随便沉思时的一句小小诗句,但是作为人类的遗产,它蕴含着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卓越、灵感的火花。我们需用心领悟其中所包含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审视现实,从经验的沉淀中走向未来的蓝图!